发布时间:2016-07-16 10:07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亢哲楠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滨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湖滨区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美丽湖滨”建设目标,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克难攻坚、务实重干,圆满完成了区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圆满完成,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提前超额完成。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8.6亿元,均较2010年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10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万元、1.2万元,是2010年的1.6倍、2倍。
(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狠抓招商引资,紧盯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夯实发展基础。五年来,累计引进资金超过300亿元,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12个,总投资近40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3个,单个项目投资额实现从千万、亿元到10亿、40亿元的大跨越。引进了万达广场、嘉亿城市广场、义乌商贸城等多个重大项目和丹尼斯、国美、苏宁等知名品牌。湖滨特色商业区在全省率先获批,2015年在全省176个服务业“两区”考核排序中位列第七名。湖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即将升级为省级产业集聚区。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科学,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三产服务业地位持续巩固,对财政贡献更加突出;都市工业提质增效,基础规模不断壮大;特色农业迅猛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助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中村(旧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共实施改造项目13个,累计拆迁超过150万平方米,涉及土地超过6000亩,动迁群众、企事业单位和商户超过5000户、4万余人;建成安置房近3000套、回迁群众2000户。“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群众饮水、行路、用电、安居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成使用,辖区河道全面治理,农村群众安全饮水全部解决,连年夺取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红旗渠精神杯”;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城区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和“路长单位”责任制,扎实推进“洁城行动”、背街小巷整治、“断头路”打通、“三无小区”治理、城区立体绿化和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农村广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建立“门前自包”和“村清扫收集、乡统一运输、日产日清”长效机制,城乡环境、秩序、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四)民生事业显著改善。深入实施“为民工程”,财政支出的六成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教育优先战略充分体现。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学前教育长足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实现全覆盖;职业教育实现突破,投资上亿元新建三门峡市教师进修学校,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合办高等职业教育;党校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统筹推进。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持续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在全市率先建立高龄老人津贴、特困救助、重特大疾病和长期慢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妥善解决,“新农合”个人缴费由财政承担,全区三分之一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扩建区医院、新建妇幼保健院,分别与市中心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组建“医联体”,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完成乡级卫生院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文化惠民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顺利通过“省级文化先进区”复验,“黄河大合唱”成为品牌,“书香湖滨”影响广泛,楹联文化走在全国前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湖滨好人”成为对外名片;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暖巢工程”、“爱心超市”、“爱心墙”等志愿服务品牌示范效应明显。
(五)和谐局面显著巩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不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面管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突出抓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实现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始终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首要环节,干部“群众工作日”、大接访、大下访等活动成为常态,“点名接访”机制受到中央政法委高度评价,“个人品牌调解室”做法成为全省典型经验;“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两长三员”作用有效发挥,居民自治有序推进。
(六)党的建设显著加强。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查三保”活动、“我为三门峡发展作贡献”主题实践,彰显了湖滨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弛而不息纠“四风”、转作风,团结干事、知规守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初步形成。强化思想教育。坚持把学党章、用党章、守党章作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重中之重;“美丽湖滨·砥柱讲堂”深受欢迎、形成机制,“书香湖滨”深入开展,营造了崇尚读书、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党建“1+9”文件,“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以“升分晋类”活动为抓手,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派机关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创新实施了农村产业链上建支部、社区联合党工委、在职党员进社区等特色载体,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树立鲜明导向。在选人用人上,更加注重基层和一线、注重实绩和民意、注重交流和轮岗、注重作风和品行;规范人事工作,公开招录、遴选、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严明纪律规矩。党政主要领导“五个不直接分管”、公务卡结算等制度全面推行;湖滨廉政教育馆建成开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查办了一批案件,形成了有效震慑;纪检监察全覆盖、巡察防控无盲点、查办惩处无禁区的格局初步形成。汇聚智力合力。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扎实有效,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彰显,民族宗教、党史方志、党校、新闻外宣等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省委、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湖滨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湖滨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总任务”,走出转型提升、破解瓶颈、强区富民的发展路径。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区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坚持转型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坚持“三大战略”、深化“为民工程”,坚持围绕城市搞服务、服务城市谋发展,牢牢把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培优育强、改革创新“四个关键”,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谋发展、抓发展,在强区富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第二,必须牢牢把握共建共享这个“总基点”,固化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民本理念。坚持把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作为根本要求,把发展民生事业作为本职工作,把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作为基本职责,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第三,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个“总动力”,打造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极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创新不畏难,机构改革扎实有力,简政放权推进有序,瓶颈制约有效破解,厘清了职责、理顺了关系、提升了效率,激发了活力;坚持扩大开放不停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打开湖滨、大开湖滨,做到天下资源为我用、优质资源抢先用。
第四,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建设这个“总保障”,营造团结干事、知规守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夯实了基层,打牢了基础,凝聚了人心,坚定了信念,干部队伍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生态,为“美丽湖滨”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实践证明,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既是我们五年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今后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更是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并在今后的实践中牢牢坚持和不断完善。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综合实力上,经济总量偏小,三产层次不高,税收对房地产依赖过大的现状没有改变,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工业上缺乏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二是在发展难题破解上,制约发展的规划、土地、资源、空间等瓶颈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项目建设缓慢,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三是在民生改善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四是在党的建设上,少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强,个别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与事业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勤政廉政的氛围不够浓厚。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五年,是我市全面实施“54321”转型发展战略、建设省际中心城市的重要五年,是我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奋力建设“美丽湖滨”的五年。这五年,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此,我们必须抢抓我市“要把中心城区由一般性城市变成休闲文化城市”的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全力推动湖滨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全市“54321”转型发展战略,以“美丽湖滨”建设为统领,围绕“一条主线”——为建设省际中心城市作贡献,把握“三个定位”——休闲文化体验区、创新开放示范区、宜业宜居核心区,打造“五个湖滨”——富裕湖滨、人文湖滨、和谐湖滨、生态湖滨、智慧湖滨。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层次加快提升,结构比例更趋合理,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和谐宜居,社会安定有序,全区大局持续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建工作水平明显提高。
三、打造“五个湖滨”的工作任务
“五个湖滨”是建设“美丽湖滨”的科学支撑和拓展延伸,丰富完善了“美丽湖滨”建设的具体内涵,有机统一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五个湖滨”与“美丽湖滨”建设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共同展现了湖滨未来发展的完整脉络和美好前景。
(一)坚持发展为要,打造“富裕湖滨”
“富裕湖滨”是打造人文湖滨、和谐湖滨、生态湖滨、智慧湖滨的物质基础和重中之重。全区上下必须始终牢记发展第一要务,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让经济总量更大、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
优化产业,提升层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大市”的要求,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以湖滨特色商业区为龙头,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增强区域竞争力;科学合理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东郊专业市场群和物流产业园发展;加快培育信息商务、金融服务、休闲康养等新兴产业,拓宽领域,丰富业态。转型发展都市工业。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要求,以湖滨工业园区为平台,突出发展智能基础装备制造、精密量仪、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继续实施“腾笼换鸟”,盘活低效闲置资产资源;做好培优育强,全力推动小微企业快速成长、规模企业做大做强。融合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按照“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的要求,坚持“合零为整、变一为二、化一为三”,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畜牧、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个体经营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推进农产品标志认证,扩大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发展都市旅游业。紧抓全市建设“休闲文化城市”机遇,整合沿黄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发展城区旅游、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特色景区,推介一批精品景点,开发一批城郊特色旅游线路。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建好平台,夯实载体。突出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功能提升,全力构筑“三区三园三带”空间新格局。提升“三区”。抓住国家促进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积极推进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危房和老旧小区改造,强力推进上村、崖底村、梁家渠等片区改造搬迁工作,力争2020年底,完成辖区内规划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类遗留问题;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努力培育一批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益、功能高复合、就业高容量的服务业集群,着力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最有影响力、辐射力和最具活力的品牌商业集散地,力争2020年底,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万人;加快湖滨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提升承载能力,重点发展智能基础装备制造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化发展,力争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打造“三园”。抢抓“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推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电商产业园。发挥区位交通和通关优势,推进现代物流业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着力打造物流产业园。以“创客精神”为引领,突出创意办公、创意展示、创新孵化等业态,着力打造创意产业园。建好“三带”。突出“黄河、白天鹅”两大主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黄河文化展示带。以康养南山、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为依托,加快养生养老健康产业与健康食品、康体运动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南山健康养生带。借助青龙涧河景观带改造提升机遇,推动涧河河道治理和两岸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涧河“慢生活”休闲带。
深化开放,扩大投资。抢抓国家“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实施等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盯紧盯牢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区级领导分包、“首席服务官”、“三灯”评价等机制,做好项目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全力以赴招商引资。灵活运用“三专一委托”、以商招商、产业专项招商等方法,提高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政策资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做好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紧盯国家政策性资金和专项基金,积极包装项目,加大争取力度,务求取得实效。持之以恒服务企业。严厉打击强买强卖、恶意阻工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困难、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凝心聚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切实按照“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三个格外、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建立完善的帮扶机制,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各方检验。深度融合。坚持把脱贫攻坚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设施完善、党的建设等工作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适度整合。严格按照有关政策精神,结合实际现状,整合集中各个方面的资金、资产、资源,为脱贫攻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高度聚合。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二)坚持崇德向善,打造“人文湖滨”
“人文湖滨”是“五个湖滨”的“灵魂”,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人文湖滨”建设是全区人民共建、共享的过程。
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教育,通过教育提升、舆论引导、社会实践、典型示范等途径,加强礼仪知识培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引导人们知荣辱、守底线,讲文明、树新风。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宣传,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奖惩机制,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环境。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等设施建设力度,最大限度扩大文化、科普阵地覆盖面,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科学素质。引导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等基层倾斜,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美丽湖滨”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书香湖滨”、“楹联文化”、“黄河大合唱”等品牌的影响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和文化产业创新,积极探索发展文化演艺业态,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增强城市的品位和活力。
营造互助友爱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政府推动、社会实施、公众参与、专业运作,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持续开展志愿服务,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坚持共建共享,打造“和谐湖滨”
“和谐湖滨”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要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持续改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吸纳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率先从湖滨区籍农村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方针,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依法治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知法、守法、用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准则。积极推行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扎实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
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加强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区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居民自治,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等工作机制,引导群众逐级走访。建立专业化、行业化调解组织,鼓励和支持成立“个人品牌调解室”,加强矛盾问题源头防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湖滨”
“生态湖滨”是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建设宜业宜居核心区的承载基础。要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努力实现发展与生态互动、生态与经济双赢。
发展环保产业。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严格落实项目的环评、能评制度,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壮大关联性产业,发展食品、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重点耗能、排污企业的监测监管,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扬尘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实施绿色工程。坚持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标准,推进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植绿护绿成效;加强东方红水库、王官水库等水源保护,守护好白天鹅及其栖息地;实施好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增强全民绿色理念,广泛开展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家庭创建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宜居乡村。
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增加投入,深化“洁城行动”,开展“以克论净·深度清洁”计划,打造洁净城区;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背街小巷”改造进度,加大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建设力度,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广泛宣传健康卫生知识,帮助公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设健康城区。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综合执法水平,让城市更加有序、干净、美丽、宜居。
(五)坚持创新引领,打造“智慧湖滨”
“智慧湖滨”是顺应时代发展大潮流、顺应区域竞争大趋势、顺应民生需求大期盼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创新开放示范区的必由之路。
培育互联网思维。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学习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知识,运用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跨界融合等互联网思维研究问题,通过网络化手段改进工作。加快通信网络建设,促进城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居民提供安全、快捷、免费的无线上网接入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借助开放包容的网络,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运用智慧管理。按照全市“建设网络经济大市”的要求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以智慧社区、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管理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促进党务、政务公开。
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按照“引进一批、招录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制定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拘一格吸引、集聚、培养各类人才。积极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企业家素质培训提升工程”,着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根本在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执政党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队伍、组织、制度、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打造“五个湖滨”的凝聚力。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突出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以及党规党章等重点,积极开展争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员干部活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持续办好“砥柱讲堂”,深入开展“书香湖滨”,规范提升党性教育大课堂等活动,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价值观。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打造“五个湖滨”的执行力。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树立科学选人和公正用人的正确导向,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拔上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机制,建立“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机制”、“后备干部选拔机制”、“机关事业新进人员公开招录机制”、“党政机关进人遴选机制”和“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完善“四个注重”、“五方推荐”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深化“走出去,请进来”,依托区委党校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定期选送优秀干部到国内高校进行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注重在基层一线、急难险重岗位锻炼干部、识别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注重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提高干部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推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级并行、干部轮岗交流、科级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格借调人员和临时人员管理,保证干部人事纪律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把干部的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有机结合,重视对重大事项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带着感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关爱离退休老干部,不断拓宽发挥老干部余热的途径。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打造“五个湖滨”的战斗力。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大抓基层、狠抓基层、真抓基层,使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落实党建“1+9”文件精神,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深化拓展社区联合党工委、“两长三员”、在职党员进社区和志愿者服务等载体,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全面提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持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充分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教育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开展好党员积分管理活动,加强流动党员、退伍党员和离退休、退职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建立健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增强打造“五个湖滨”的约束力。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制度建设,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行为。健全完善制度。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逐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执政方式。科学规范全委会、常委会议事决策的职责、范围、规则和程序;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实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进党务公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严格落实制度。广泛宣传制度,深入学习制度,增强制度意识;狠抓制度执行落实,做到有法有纪必依、执法执纪必严、违法违纪必究,突出抓好“4+4+
(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打造“五个湖滨”的感召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深化“我为三门峡发展作贡献”主题实践,坚持“四问四做起”,大力弘扬“主动作为、敢于创新、善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比工作、比奉献、争一流”。弘扬主动作为之风。发扬“挂图作战、拼在一线,对表交单、勇为人先”的精神,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弘扬敢于创新之风。以“创新的理念”抓工作,坚决摒弃“守”的观念,克服“怕”的思想,把创新贯穿到每项工作之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弘扬善抓落实之风。切实提高执行力,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坚持结果导向,坚决问责“懒政怠政、为官不为”行为。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打造“五个湖滨”的向心力。必须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廉政教育之基。有效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宣传推广廉政楹联文化,注重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切实管好干部家属和身边人。强化制度规矩之严。对照《准则》高线,严守《条例》底线,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凸显监督预防之要。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和派驻监督“前哨”作用,扩大巡察覆盖面;自觉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尽心尽力而问心无愧,尽职尽责而问责无过;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及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加大惩处问责之力。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持续保持惩治腐败和狠刹“四风”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究,绝不手软、绝不姑息。
各位代表、同志们!光荣的使命召唤着我们,伟大的事业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全市“54321”转型发展战略,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道,抢抓机遇,砥砺奋进,为建设省际中心城市、打造“五个湖滨”而努力奋斗!
《为建设省际中心城市、打造“五个湖滨”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滨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x.yuduxx.com/hubin/{43254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